今年是中国互联网事业兴起和发展的第二十个年头,当今全球互联网蓬勃发展,以燎原之势贯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,它与我们戚戚相关,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、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产业。
我只是众多互联网应用与爱好者之一,对于互联网我还是个门外汉,是个非专业人士。不过互联网既是当代最先进的行业,又是平民百姓的贴心工具。在此我也把自己多年来接触互联网,运用互联网的故事展现给大家,以求共勉。
我的故事既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美国,叫他美国故事或中国故事皆可,就像互联网本身是没有国界一样。
说起互联网,首先你知道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,上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?浏览新闻?不,不是先看新闻,而是先打开空气质量预报网站,看看PM2.5、PM10是多少。
要知道,我这一辈子养成了晨练的习惯,无论在职时期还是退休后,可说是几十年如一日,刮风下雨几乎从不间断。但这几年北京的雾霾日益频繁和加重,真是没办法。不过现在有网倒好办,网上空气质量预报一个小时一报,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到网上查看一下就心里有数了,凡中度以上污染,早晨都不出去锻炼,改在室内进行。
我最先触碰互联网的概念,应该是在1984年。那年,在大连举办了一个学习美国现代经济和科技管理的培训班,我被单位选送去参加学习培训。刚一入学,培训班就给我们来了个笔试测验。其中有道考题,要求对"网络"一词做出解释。当时一看题就有点犯难,只觉得好像与计算机相关,顾名思义的将就回答了一番。
我是五十年代入学的大学生,过去从未学过计算机,更不懂什么网络和互联网。说起用互联网,我的两个孩子还是我的启蒙教练和老师呢。
记得有次女儿坐在家里的计算机前,正在聚精会神干她的事。我却急不可耐地对她说:"你走之前一定要把如何上网写信发信的步骤,一条条的给我写下来..." 她那年大学毕业,大三就和美国联系,大四下学期的三月份,对方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就到了,她正在忙着准备赴美留学,而她的哥哥也已在前几年就出国留学走了。女儿这再一走,我就对计算机与上网失去了依托,所以才急着要她写下来。
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事。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,也就是个人电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,互联网也随之兴起。为了两个孩子学习及出国留学,我们曾花了上万元买了台式计算机,但当时利用它还只能是拨号上网,网速最高也只有56K,虽然如此也可以供他们在家与国外学校导师联系和传递材料使用了。
上世纪末,两个孩子先后拿到奖学金去美国留学,我们俩也先后退休了,家中的电脑自然归我们使用,利用它,当时我们就不愁和已去国外的他们及时取得联系了。
不过家里的计算机拨号上网实在太慢,功能也有限。2000年,已经退休后的我,又应原单位系统的邀请,继续受聘工作。那时,各单位已开始建立局域网,网速比家里拨号上网快多了,同时我也能用计算机完整的进行机械设计制图了。我工作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局域网相连,不但单位内部相通,而且还通向外面的网络世界。这样我在设计画图工作中,利用互联网和客户及加工单位之间联系,收发电子邮件、传递图纸资料等,就变得非常便捷。自然,自己收发亲人和同学的信件也就方便了。
随后几年,个人电脑不断更新换代,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。我们居住的小区开始兴建了小区宽带网,北京市也兴办了多个商业宽带网。我们选择了本地区的小区宽带网,每次办的都是包年的,每天24小时不受限时的可以上网使用。小区宽带网的网速还不错,网络最大接入速度一般都在300KB/秒以上,有时能达到1MKB/秒,相当2M至8M宽带,比单位局域网不次,够我们用的了。从此,早年那种拨号上网就成为了历史,我也不用依赖单位了。
计算机操作和上网的实践,使我体会到,对于个人来说,除掌握基本的知识外,最关键的是要熟练地掌握打字技巧,其他的事都只用点击一下鼠标,由计算机去执行完成便可,而唯独文字输入不能靠计算机代劳,必须得自己做。因此,当2002年我们头一次到美国探亲,住在儿子家中时,我曾抓紧时间进行计算机打字练习。边练习打字,还边在Word上敲打出了近两万字的赴美见闻录。至此,我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,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每次到美国探亲,除了帮他们干干家务、带带孙子,有时一起出去玩玩外,休息时间我们老俩口就各自守着一台电脑,她不爱看电视剧、而我却一集电视剧接着一集电视剧的看。网络是世界相通的,像在国内常看的中央电视台各频道节目、北京卫视、凤凰卫视等,在那边都能实时的接收观看。因美国的网速较快,虽是网络传播,但很少卡壳。在北京电视台的"北京您早"电视栏目中,当直播北京城的道路交通状况时,还经常能看到我们家楼前的街道和车流景观呢,仿佛身临其境,好像又回到了北京。
相关文章:
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触网用网故事 (下)